从田埂到屏幕:一位民警见证秀洲公安37载的巨大变迁

浙江报道网
2025-08-20

1985年冬,退役回乡的蒋根其踩着田埂小路步入桃园乡派出所,正式踏上从警之路;至二零二二年,他在王店派出所光荣退休。

37年风雨兼程,其足迹遍及秀洲桃园、洛东、油车港、王店四地派出所。这些基层警务支点,既封存着无数动人的民生故事,更见证了近四十年来秀洲公安工作的时代变迁——从自行车碾过乡间泥泞,到警务通划过智慧屏幕,工具在迭代,效率在提升,而那份“紧随百姓需求”的初心,始终如一。

桃园乡派出所(1985-1994):手写户籍册与“乡土警务”的温度


初到桃园乡派出所时,两间青砖瓦房局促地嵌于乡政府大院一隅。户籍室内,三摞牛皮纸户籍册整齐码放,纸页泛黄,边角被无数次的翻查阅尽毛边,姓名、年龄、住址等信息皆以毛笔工整书写。当时全所仅有五名警力(包括两名乡聘民警、一名公办民警及两名联防队员),挤在三张旧木桌旁办公。谁熟悉哪个村的路径,谁擅长调解邻里纠纷,彼此心照不宣,像一个攥紧力量的“小家”。

全乡九个村的户籍管理,全靠民警一笔一画在册上“扎根”。谁家添了新丁、谁家女儿出嫁,民警必得骑上自行车,颠簸入村核实。一次,蒋根其前往建国大队(今钱码头村)核验亲属关系,坑洼田埂几乎将人颠落车座,骑行近一小时才抵达;返程时车胎被扎,他只能推车行走于稻田埂上,身体虽疲,内心却不敢有丝毫懈怠——唯恐笔下有误,给百姓平添奔波之苦。


早期办案基本依靠脚力,出警甚至要靠呼喊传信。直至九十年代初,乡政府购置了一辆边三轮摩托车,为新塍五乡中唯一一辆。每当它轰鸣驶过田埂,警灯旋转,村民远远便喊:“民警同志来了!”那份被信任的自豪,蒋根其至今记忆犹新。

随着个体织机厂渐兴,外来务工人员增多,派出所推动各村成立护村队,并配发对讲机。“嘀嘀”呼叫声成了乡村新鲜事,常有老乡紧握蒋根其的手感慨:“听见这声音,就像民警在身边,踏实!”

1993年,蒋根其与众多乡聘民警一同通过考核,成为正式民警。一九九四年离任桃园时,他抚摩那册页泛白、边缘起毛的户籍簿,指尖掠过“狗蛋家添丁”那行蝇头小字,蓦然领悟:这两间瓦房所升腾的,正是警务最本真的模样——守护一方人,温暖万家灯。

洛东、油车港派出所(1994-2017):从“跑断腿”到“警调融合”的迈进

1994年调至洛东派出所,正逢九十年代中期郊区(现秀洲区)乡镇工业兴起。不同于桃园时期的“农业警务”,洛东小作坊、小工厂如雨后春笋,警务形态发生深刻转变:既要处理宅基地纠纷,更得应对劳资矛盾。由于工人多居住在简易工棚,工具、原料失窃常引发争执,民警索性在规模较大的工厂附近设置“临时警务点”,把办公桌“搬”到工人上下班的必经之路,随到随办,极大方便了群众。

1997年调往油车港派出所,变化更为显著。派出所拥有了独立院落,砖墙明亮,户籍室迎来了台式电脑——尽管数据存储仍靠软盘,却已告别完全手写户籍的时代。蒋根其第一次敲击键盘调取信息时,对着屏幕凝望良久:“这样的效率,能多为百姓做多少实事!”

交通工具也完成“升级”,除了摩托车,还配备了警用面包车,实现分头出警;联防队扩编并统一着装,百姓远望便知“管事的人来了”。2002年撤乡并镇,栖真乡、塘汇街道部分区域划入,油车港镇辖区扩大,警务更加繁重。

当时马厍新集镇建设正忙,拆迁户集中,矛盾频发。派出所专门设立“警调室”,悬挂“和为贵”匾额,聘请老支书担任“和事佬”。曾有两户邻居为宅基地寸土不让,老支书一句“低头不见抬头见,争那半尺何益?”让双方释怀,临别时还笑言:“这调解室,比家里还暖心。”蒋根其更加确信:警务不仅是管好事,更是聚人心——工业兴起、人口流动,唯有将“阵地”扎在百姓身边,才能无惧挑战。

此后,所内民警增至十余人,联防队转型为规模超百人的保安队。派出所大力推动群防群治,村村有护村队,厂厂设护厂队。傍晚漫步镇上,见队员执手电巡逻,路灯拉长身影,蒋根其内心倍感踏实。

王店派出所(2017-2022):智慧警务中的“人本初心”

2017年调至王店派出所,眼前的景象令他惊叹:户籍室为玻璃隔断的“一站式”窗口,民警二十余人、协警近两百人;窗口民警佩戴服务牌,笑容温暖,耐心递送表格;办案区配备电子笔录系统,全程录音录像,数据实时上传;值班室大屏上,全镇监控画面实时跳动,交通、小区状况一目了然。民警人手一部警务通,查询信息、核实资料,指尖轻划即得——往日需奔波半日的工作,如今分秒间就有回音。

即便装备先进,“老传统”也未曾丢弃。2020年夏,一位迷路老人只依稀记得“家门口有棵老槐树”。年轻民警迅速系统检索的同时,蒋根其搀扶老人一步步于街巷中辨认。行至蚂桥集老巷深处,老人突然驻足,指着墙根那株老槐颤声道:“就是这!我家就在树后!”那一刻,他恍然彻悟:无论是手写册页还是电子屏幕,警务的根本,永远在于“识人、明事、通心”。

当时王店派出所正推动“党格+警格+网格”三格融合,设立乡警工作站,组建调解专家库,整合老党员、律师等多方力量。退休当日,蒋根其仍赴马桥村协助成立“平安管家”队伍,村民紧握他的手不舍地说:“有你们在,睡觉都踏实。”简单话语,却甘醇如饴。

最后一次值班,听到年轻民警通过对讲机清晰调度巡逻,一声声“收到”“明白”清脆利落,蒋根其忽然想起桃园那辆边三轮——它曾驰骋的乡野阡陌,早已化作通衢大道,昔日五人守护的小乡,今日凭借智慧警务护佑大镇。设备在变,效率在升,而“百姓有需,民警必至”的信念,从未更改。

后记:四地烟火,一颗初心

从桃园到王店,四段警务岁月被37载光阴串联,亲历了秀洲从“郊区乡野”到“城乡融合”的沧桑巨变:田埂已成路网,瓦房焕作明窗,自行车更替为智慧系统。但警务中那份醇厚的“烟火气”却从未消散——它藏在村民道谢时掌心的温度里,藏在迷途者重见家门时的泪光中,藏在工厂主“有你们在,安心”的感慨里。

这些岁月记忆,不仅铭刻着秀洲时代的变迁,更承载着一代基层民警的炽热初心:无论时代如何奔涌,紧随百姓的需求,便不负使命。(撰稿 蒋根其   编审 陈鹰)


1.jpg


分享